顶点小说网 www.ddshucheng.com,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像印度那样的殖民地,但是帝国的经济状况还算良好。同期,英国的军费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其中海军军费占军费总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就算英德两国的财政收入相当,英国皇家海军花掉的钱都是帝国海军的四点五倍,而皇家海军的规模还不到帝国海军的二点五倍。可见,英国皇家海军的效费比并不高。
照此情况发展下去,在一九一五年之后,英国政府随时都有可能破产。
德意志第二帝国呢?
就首相比洛提交的报告,至少要到一九二零年,帝国财政才会出现困难,因此帝国仍然有财力支持海军军备竞赛。
由此可见,真要继续比拼建造战舰,最先倒下的肯定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英国肯定会设法避免财政破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破产之前发动一场足以抵消所有债务的战争。
只是,这场战争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冯承乾就不大清楚了。
虽然在他的主导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舰行动整体提前了两年,但是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行动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由此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英国的财政并没有因为大规模建造战舰而提前恶化,二是英德的舰队规模将在一九一四年、而不是一九一六年达到平衡,而这两个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又恰好相反。
说得简单一些,第一个影响可以让英国当局适当延缓发动战争的时机,特别是对英国的政治家来说,只要财政还能支持,那么继续进行海军军备竞赛是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有效办法之一。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规模扩充海军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削减陆军开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是英国,不可能靠海军打天下。帝国海军的根基,正是强大的帝国陆军。第二个影响,则会迫使英国当局提前发动战争,特别是对英国海军将领来说,如果优势当然无寸,就算财政没有破产,英国皇家海军也不可能在真刀实枪的战斗中,击败更加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也许德意志第二帝国会因此在欧陆失去优势,但是在海洋上战败的英国也将失去世界霸主的宝座。说得简单一些,就算打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有其他列强取代英国。
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局势就变得非常难以预测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一九一零年前后,英德关系的直接写照。
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挑战、并且战胜以英国为首的传统强国的地步。同样的,就算英国已经起了戒心,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成威胁最大的潜在对手,却没有足够的把握在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战胜、并且彻底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的威胁。
那么,帝国需要主动一点吗?
冯承乾非常清楚,如果让英法俄主动发起战争,帝国战败的可能性将非常大。可是帝国主动发起战争,至少在一九一零年,也几乎没有胜算。根据冯承乾掌握的情况,就算再过两三年,打赢的把握也不大。
关键不在帝国海军,而是在帝国陆军。
到一九一零年底,施利芬已经制订出了详细的“攻法方案”,与冯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计划”基本上如出一辙,只是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别,比如提高了对东线的重视程度,计划用一个半集团军、而不是一个集团军守住东线,然后把兵力集中到西线,借道荷兰,再经比利时攻入法国,以大回旋的方式攻击法军侧翼,绕过法德边境线上的防线,最终目的是在开战两个月之内攻占巴黎。为此,德军要在西线集结一百八十个师,分成八个集团军,其中六个主力集团军全部执行大回旋攻击任务,只有两个实力较弱的集团军守卫边境线,特别是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
问题是,当时德军拥有的,也仅仅只是这份总体作战计划。
要想顺利实施该计划,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把常备军扩充到八十个师、建立一支拥有一百二十个师的预备队,完善现有的预备役与战争动员制度,在帝国全境、特别是西部地区扩充铁路网的运输能力,在战区附近建立物资储备基地,在外交上联合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等潜在盟国等等。
可惜的是,到一九一零年,这些准备工作没有一样到位。
当时,算得上是比较到位的,就只有冯承乾提出的国家战略储备机制了。到一九一零年底,仅有海军部负责囤积的物资就完成了规定量的百分之八十,其中石油已经达到了冯承乾规定的百分之百。
显然,拖后腿的是帝国陆军。
到了一九一一年,一场在冯承乾预料之中的危机,把帝国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最新全本:、、、、、、、、、、
像印度那样的殖民地,但是帝国的经济状况还算良好。同期,英国的军费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其中海军军费占军费总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就算英德两国的财政收入相当,英国皇家海军花掉的钱都是帝国海军的四点五倍,而皇家海军的规模还不到帝国海军的二点五倍。可见,英国皇家海军的效费比并不高。
照此情况发展下去,在一九一五年之后,英国政府随时都有可能破产。
德意志第二帝国呢?
就首相比洛提交的报告,至少要到一九二零年,帝国财政才会出现困难,因此帝国仍然有财力支持海军军备竞赛。
由此可见,真要继续比拼建造战舰,最先倒下的肯定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英国肯定会设法避免财政破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破产之前发动一场足以抵消所有债务的战争。
只是,这场战争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冯承乾就不大清楚了。
虽然在他的主导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舰行动整体提前了两年,但是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行动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由此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英国的财政并没有因为大规模建造战舰而提前恶化,二是英德的舰队规模将在一九一四年、而不是一九一六年达到平衡,而这两个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又恰好相反。
说得简单一些,第一个影响可以让英国当局适当延缓发动战争的时机,特别是对英国的政治家来说,只要财政还能支持,那么继续进行海军军备竞赛是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有效办法之一。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规模扩充海军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削减陆军开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是英国,不可能靠海军打天下。帝国海军的根基,正是强大的帝国陆军。第二个影响,则会迫使英国当局提前发动战争,特别是对英国海军将领来说,如果优势当然无寸,就算财政没有破产,英国皇家海军也不可能在真刀实枪的战斗中,击败更加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也许德意志第二帝国会因此在欧陆失去优势,但是在海洋上战败的英国也将失去世界霸主的宝座。说得简单一些,就算打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有其他列强取代英国。
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局势就变得非常难以预测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一九一零年前后,英德关系的直接写照。
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挑战、并且战胜以英国为首的传统强国的地步。同样的,就算英国已经起了戒心,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成威胁最大的潜在对手,却没有足够的把握在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战胜、并且彻底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的威胁。
那么,帝国需要主动一点吗?
冯承乾非常清楚,如果让英法俄主动发起战争,帝国战败的可能性将非常大。可是帝国主动发起战争,至少在一九一零年,也几乎没有胜算。根据冯承乾掌握的情况,就算再过两三年,打赢的把握也不大。
关键不在帝国海军,而是在帝国陆军。
到一九一零年底,施利芬已经制订出了详细的“攻法方案”,与冯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计划”基本上如出一辙,只是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别,比如提高了对东线的重视程度,计划用一个半集团军、而不是一个集团军守住东线,然后把兵力集中到西线,借道荷兰,再经比利时攻入法国,以大回旋的方式攻击法军侧翼,绕过法德边境线上的防线,最终目的是在开战两个月之内攻占巴黎。为此,德军要在西线集结一百八十个师,分成八个集团军,其中六个主力集团军全部执行大回旋攻击任务,只有两个实力较弱的集团军守卫边境线,特别是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
问题是,当时德军拥有的,也仅仅只是这份总体作战计划。
要想顺利实施该计划,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把常备军扩充到八十个师、建立一支拥有一百二十个师的预备队,完善现有的预备役与战争动员制度,在帝国全境、特别是西部地区扩充铁路网的运输能力,在战区附近建立物资储备基地,在外交上联合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等潜在盟国等等。
可惜的是,到一九一零年,这些准备工作没有一样到位。
当时,算得上是比较到位的,就只有冯承乾提出的国家战略储备机制了。到一九一零年底,仅有海军部负责囤积的物资就完成了规定量的百分之八十,其中石油已经达到了冯承乾规定的百分之百。
显然,拖后腿的是帝国陆军。
到了一九一一年,一场在冯承乾预料之中的危机,把帝国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