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ddshucheng.com,皇兄何故造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甚至于在某些紧急时候,军国大事,宰相也是可以直接决策的。
这是内阁和宰相的本质不同。
终明一朝,无论是内阁还算六部,都没有决策权。
所谓事无大小,悉禀圣听。
按照大明的典制,朝廷上的政务,大到军国大事,小到刑事案件的审核判决结果,都需要呈报皇帝,批准后才可以执行。
各部的奏疏,都只是建议而已。
换句话说,只要皇帝怠政,朝廷就会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
这也是后来司礼监批红应运而生的原因,但是即便是有司礼监在,还是有许多紧要事务,是司礼监无法决定的。
便如万历皇帝二十余年不曾临朝,即便有内阁和司礼监,还是导致国家机构近乎处于半停摆的状态。
将决策权完全收归君上,必然会导致所有的压力就压到皇帝一个人身上。
毕竟,朝廷所有的政务都仰仗着他老人家来决定呢。
内阁就是为此而设!
明以前的宰相讲究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明其实也有这个惯例。
但是明讲究的是不历州县,不拟六部。
至于内阁,则没有这个讲究。
没有地方巡抚的经验,绝无可能在六部当中成为尚书,最高只能做到侍郎,但是却可以入阁。
原因就在于。
内阁的作用,并不在于具体处理政务,毕竟票拟并非决策。
内阁真正的用处,在于调和君上和外朝的矛盾。
具体的政务处理方案,有从地方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上来的尚书把关,出不了大错。
所以内阁,更多的需要的是八面玲珑,处事周到的权术者,这也是内阁多从翰林中选用的原因。
既然要调和内外,首先就要跟皇帝亲近,翰林天生便是侍从之臣,在这一点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其次,朝廷基本上每三年科考一次,选出一甲及部分二甲的进士,大约十到十五人,入翰林院充庶吉士。
观政三年之后,不合格者直接下放州县,考核合格者授编修,再三年,入部院理政,大多从郎中或者巡按御史做起。
此番一步步的向上,最终成为六部侍郎之一,这个过程当中,通常不会在一个部门,而会在多个部门当中流转。
只有每个部门都做的相对出色,才会被简拔入阁,成为正式的阁臣。
这是一个残酷的筛选过程。
尤其是被外放到部院之后,他们不仅需要和自己的同辈翰林竞争,还需要和从地方迁升上来的官员竞争。
相对于这些官员,他们没有地方理政的经验,所以只能不断学习,同时运用自己的策略权术,来取得进步。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和外朝建立良好的关系,蓄养声望,拉拢势力。
一旦其中有一两步走错,那么就会被残酷的淘汰到州县去做理政官,再无入阁机会。
如此一遍遍的筛选,才能选出真正能够调和内外的内阁大臣,自然个个出众。
但是这么做有一个巨大的坏处,党争!
第129章党争之祸
大明的党争并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和内阁的设立崛起息息相关。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大明朝廷的斗争史,实际上分成三个阶段,文武之争,阁部之争,党争。
文臣斗倒了勋戚,内阁就开始和六部争权。
后来出了一个张居正,把六部压的没脾气,内阁自己就开始结党内斗。
斗着斗着,大明王朝就没了。
所以大明的党争,实际上始于内阁。
六部掌握朝廷的实权,内阁想要权压六部,就只能通过拉拢朝廷官员。
同时,内阁肩负着调和内外的职责,本身就需要和外朝的诸多大臣打好关系。
天时地利俱在,自然而然的便会结党。
这一点,朱祁钰十分清楚。
但是,若因为担心结党,就打压内阁,也不可取。
老朱家的皇帝是什么性子,朱祁钰见得多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内阁是加强了皇帝对于外朝的控制。
&nb... -->>
甚至于在某些紧急时候,军国大事,宰相也是可以直接决策的。
这是内阁和宰相的本质不同。
终明一朝,无论是内阁还算六部,都没有决策权。
所谓事无大小,悉禀圣听。
按照大明的典制,朝廷上的政务,大到军国大事,小到刑事案件的审核判决结果,都需要呈报皇帝,批准后才可以执行。
各部的奏疏,都只是建议而已。
换句话说,只要皇帝怠政,朝廷就会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
这也是后来司礼监批红应运而生的原因,但是即便是有司礼监在,还是有许多紧要事务,是司礼监无法决定的。
便如万历皇帝二十余年不曾临朝,即便有内阁和司礼监,还是导致国家机构近乎处于半停摆的状态。
将决策权完全收归君上,必然会导致所有的压力就压到皇帝一个人身上。
毕竟,朝廷所有的政务都仰仗着他老人家来决定呢。
内阁就是为此而设!
明以前的宰相讲究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明其实也有这个惯例。
但是明讲究的是不历州县,不拟六部。
至于内阁,则没有这个讲究。
没有地方巡抚的经验,绝无可能在六部当中成为尚书,最高只能做到侍郎,但是却可以入阁。
原因就在于。
内阁的作用,并不在于具体处理政务,毕竟票拟并非决策。
内阁真正的用处,在于调和君上和外朝的矛盾。
具体的政务处理方案,有从地方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上来的尚书把关,出不了大错。
所以内阁,更多的需要的是八面玲珑,处事周到的权术者,这也是内阁多从翰林中选用的原因。
既然要调和内外,首先就要跟皇帝亲近,翰林天生便是侍从之臣,在这一点上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其次,朝廷基本上每三年科考一次,选出一甲及部分二甲的进士,大约十到十五人,入翰林院充庶吉士。
观政三年之后,不合格者直接下放州县,考核合格者授编修,再三年,入部院理政,大多从郎中或者巡按御史做起。
此番一步步的向上,最终成为六部侍郎之一,这个过程当中,通常不会在一个部门,而会在多个部门当中流转。
只有每个部门都做的相对出色,才会被简拔入阁,成为正式的阁臣。
这是一个残酷的筛选过程。
尤其是被外放到部院之后,他们不仅需要和自己的同辈翰林竞争,还需要和从地方迁升上来的官员竞争。
相对于这些官员,他们没有地方理政的经验,所以只能不断学习,同时运用自己的策略权术,来取得进步。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和外朝建立良好的关系,蓄养声望,拉拢势力。
一旦其中有一两步走错,那么就会被残酷的淘汰到州县去做理政官,再无入阁机会。
如此一遍遍的筛选,才能选出真正能够调和内外的内阁大臣,自然个个出众。
但是这么做有一个巨大的坏处,党争!
第129章党争之祸
大明的党争并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和内阁的设立崛起息息相关。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大明朝廷的斗争史,实际上分成三个阶段,文武之争,阁部之争,党争。
文臣斗倒了勋戚,内阁就开始和六部争权。
后来出了一个张居正,把六部压的没脾气,内阁自己就开始结党内斗。
斗着斗着,大明王朝就没了。
所以大明的党争,实际上始于内阁。
六部掌握朝廷的实权,内阁想要权压六部,就只能通过拉拢朝廷官员。
同时,内阁肩负着调和内外的职责,本身就需要和外朝的诸多大臣打好关系。
天时地利俱在,自然而然的便会结党。
这一点,朱祁钰十分清楚。
但是,若因为担心结党,就打压内阁,也不可取。
老朱家的皇帝是什么性子,朱祁钰见得多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内阁是加强了皇帝对于外朝的控制。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