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ddshucheng.com,波得莱尔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己一向讨厌文艺理论方面的教条,但20年前的文学风气很浓,即使在中学写作时也非常要求修辞和技巧,当时正处于自己一个写微型小说的高峰期,觉得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同手法和局限以及小说中叙述和描述的尺度把握,对自己写作技巧来说遇到了一个瓶颈。那个时候,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和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尽管第一人称是人们最本能的写作习惯,尽管它给与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干和带入感,但第一人称由于视角和跳跃的受限,它难以去描写一个事件的背景和由来,难于对整个场面的涵盖,只能局限于个人视角的推移中,难以表达出距离的变化、叙述分支的情节变化,如果你在小说中加入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这就影响小说的真实性,所有的情节都要从突发性和遭遇来展开,你无法旁叙,而最使你为难的就是,你无法展开从旁观角度的对其他主角内心的观察,只能从对方的表情或事件来推断,第一人称本身也受限于无法写出磅礴的画面和复杂的情节来。例如简爱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其实作为一个长篇了来说,它的结构很有点单薄,它是靠出色的人物对白弥补情节的不足,像下面这段之类的经典句子比比皆是:“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世界文学上最畅销的作品大多都是女性所写的,女性的第一人称作品因带入了更多的个人情绪而显得趣味实足,女性的作品都不以情节和布局取胜,擅长绘声绘色把日常生活的平淡和琐碎写出浓浓唧唧的趣味来,并且细节丰富,这方面代表的例子就是奥斯丁,如果说行为、分布、情节、史诗般的磅礴,似乎奥斯丁不沾边,奥斯丁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奥斯丁被称作是直觉小说家,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她的评价是:能在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所以写作不仅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后天的反复修改和锤炼。
而作为第三人称视角的描写,你可以轻松展开几条线索,你可以有“全知的视角”、“有限全知的视角”、“可观的视角”、“移动的视角”和“不露痕迹的视角”这么去穿插、去变换着角度去描写,你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全能的人写出任何人的心理活动,对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说:叙述的滥用会使戏剧性、情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并且第三人称的叙述本身是不具有情节的,这就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旁述,就布局、展开、交叉等情节设计的写作手法娴熟,在早期的小说理论中,都提倡叙述“非人格化”即恪守“中立、公正和冷漠”不要带有自己感情的倾向性、客观描写而不渲染。到了布斯就提出了“隐含的作者”的概念,亦即小说世界中一个作者潜在的“替身”和一个“第二自我”换言之,任何小说都有作者的存在,只是现代小说中作者的介入更复杂、隐蔽和精巧。
现代网络小说其实从来不缺少想象和曲折的情节构思,但多是太缺乏写作技巧,都是一根筋的顺着习惯思路往下写,缺乏画面的切换感:就如同没有微距和广角的变化、没有镜头的拉伸和推移,没有人称视角的自然切换和过渡,通篇的情绪起伏的波浪线不大,常见的是一个诙谐调侃的叙述后,最后为了戏剧化的高潮硬安上一个生死离别的悲壮,好像主人公非不死了不能尽兴。而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就在于细节和技巧的拿捏,可能很多人自身文学的修养,使其在小说写作中不自觉地应用到视角切换等技巧,担我记得传统小说写作中,古今中外都是有写作大纲的:情节的前置后道插叙补叙,人称的章节切换、对话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很多都是有的放矢而技巧渲染的。如乱世佳人的最后一段,它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但旁观者的角度与叙述代言人不停转换,一会而以第三者的角度,一会儿又切换到郝思嘉的思维中去,其实有些切换不是特别合理的,但在这个郝思嘉心绪起伏波折的时刻,反倒更具有真实性,反倒更是栩栩如生,而这一段,其实也是全文最有味道、最能烘托出郝思嘉性格的部分,以这样的刻画戛然而止,这就是功力:
“我要是现在来想失掉他的事,那就会痛苦得发疯呢。还是明天再想吧。”“可是,”她的心在喊叫,它丢掉那个法宝,开始痛起来了,"我不能让他走!一定会有办法的!"“我现在不想它,"她又说,说得很响,试着把痛苦推往脑后,或找个什么东西把它挡祝"我要——怎么,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这样,她的精神又稍稍振作起来了
她曾经怀着惊恐和沮丧的心情回到塔拉去过,后来在它的庇护下恢复了,又坚强地武装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凡是她以前做过的,无论怎样——请上帝保佑,她能够再来一次!
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即使失败就摆在眼前。如今就凭这种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翘起。她能够让瑞德回来。她知道她能够。世界上没有哪个男人她无法得到,只要她下定决心就是了。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而在乱世佳人中这样的人称、视角、叙述角度的切换比比皆是,随便抽出一段来看看:
“郝思嘉站在塔拉农场的走廊上目送那对孪生兄弟离开,直到飞跑的马蹄声已隐隐消失,她才如梦游人似地回到椅子上去。她觉得得脸颊发僵仿佛有什么痛处,但嘴巴却真的酸痛了,因为是刚才很长一段时间她在咧着嘴假装微笑,为了不让那对孪生子发觉她内心的秘密。她疲惫地坐下,将一条腿盘起来,这时心脏难受得发胀,好像快要从胸膛里爆出来一般似的。它古怪地轻轻跳着;她的两手冰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沉重地压迫着她。她脸上流露出痛苦和惶惑的神情,这... -->>
自己一向讨厌文艺理论方面的教条,但20年前的文学风气很浓,即使在中学写作时也非常要求修辞和技巧,当时正处于自己一个写微型小说的高峰期,觉得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不同手法和局限以及小说中叙述和描述的尺度把握,对自己写作技巧来说遇到了一个瓶颈。那个时候,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和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尽管第一人称是人们最本能的写作习惯,尽管它给与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干和带入感,但第一人称由于视角和跳跃的受限,它难以去描写一个事件的背景和由来,难于对整个场面的涵盖,只能局限于个人视角的推移中,难以表达出距离的变化、叙述分支的情节变化,如果你在小说中加入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这就影响小说的真实性,所有的情节都要从突发性和遭遇来展开,你无法旁叙,而最使你为难的就是,你无法展开从旁观角度的对其他主角内心的观察,只能从对方的表情或事件来推断,第一人称本身也受限于无法写出磅礴的画面和复杂的情节来。例如简爱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其实作为一个长篇了来说,它的结构很有点单薄,它是靠出色的人物对白弥补情节的不足,像下面这段之类的经典句子比比皆是:“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就是世界文学上最畅销的作品大多都是女性所写的,女性的第一人称作品因带入了更多的个人情绪而显得趣味实足,女性的作品都不以情节和布局取胜,擅长绘声绘色把日常生活的平淡和琐碎写出浓浓唧唧的趣味来,并且细节丰富,这方面代表的例子就是奥斯丁,如果说行为、分布、情节、史诗般的磅礴,似乎奥斯丁不沾边,奥斯丁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奥斯丁被称作是直觉小说家,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她的评价是:能在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所以写作不仅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后天的反复修改和锤炼。
而作为第三人称视角的描写,你可以轻松展开几条线索,你可以有“全知的视角”、“有限全知的视角”、“可观的视角”、“移动的视角”和“不露痕迹的视角”这么去穿插、去变换着角度去描写,你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全能的人写出任何人的心理活动,对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说:叙述的滥用会使戏剧性、情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并且第三人称的叙述本身是不具有情节的,这就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旁述,就布局、展开、交叉等情节设计的写作手法娴熟,在早期的小说理论中,都提倡叙述“非人格化”即恪守“中立、公正和冷漠”不要带有自己感情的倾向性、客观描写而不渲染。到了布斯就提出了“隐含的作者”的概念,亦即小说世界中一个作者潜在的“替身”和一个“第二自我”换言之,任何小说都有作者的存在,只是现代小说中作者的介入更复杂、隐蔽和精巧。
现代网络小说其实从来不缺少想象和曲折的情节构思,但多是太缺乏写作技巧,都是一根筋的顺着习惯思路往下写,缺乏画面的切换感:就如同没有微距和广角的变化、没有镜头的拉伸和推移,没有人称视角的自然切换和过渡,通篇的情绪起伏的波浪线不大,常见的是一个诙谐调侃的叙述后,最后为了戏剧化的高潮硬安上一个生死离别的悲壮,好像主人公非不死了不能尽兴。而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就在于细节和技巧的拿捏,可能很多人自身文学的修养,使其在小说写作中不自觉地应用到视角切换等技巧,担我记得传统小说写作中,古今中外都是有写作大纲的:情节的前置后道插叙补叙,人称的章节切换、对话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很多都是有的放矢而技巧渲染的。如乱世佳人的最后一段,它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但旁观者的角度与叙述代言人不停转换,一会而以第三者的角度,一会儿又切换到郝思嘉的思维中去,其实有些切换不是特别合理的,但在这个郝思嘉心绪起伏波折的时刻,反倒更具有真实性,反倒更是栩栩如生,而这一段,其实也是全文最有味道、最能烘托出郝思嘉性格的部分,以这样的刻画戛然而止,这就是功力:
“我要是现在来想失掉他的事,那就会痛苦得发疯呢。还是明天再想吧。”“可是,”她的心在喊叫,它丢掉那个法宝,开始痛起来了,"我不能让他走!一定会有办法的!"“我现在不想它,"她又说,说得很响,试着把痛苦推往脑后,或找个什么东西把它挡祝"我要——怎么,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这样,她的精神又稍稍振作起来了
她曾经怀着惊恐和沮丧的心情回到塔拉去过,后来在它的庇护下恢复了,又坚强地武装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凡是她以前做过的,无论怎样——请上帝保佑,她能够再来一次!
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即使失败就摆在眼前。如今就凭这种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翘起。她能够让瑞德回来。她知道她能够。世界上没有哪个男人她无法得到,只要她下定决心就是了。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而在乱世佳人中这样的人称、视角、叙述角度的切换比比皆是,随便抽出一段来看看:
“郝思嘉站在塔拉农场的走廊上目送那对孪生兄弟离开,直到飞跑的马蹄声已隐隐消失,她才如梦游人似地回到椅子上去。她觉得得脸颊发僵仿佛有什么痛处,但嘴巴却真的酸痛了,因为是刚才很长一段时间她在咧着嘴假装微笑,为了不让那对孪生子发觉她内心的秘密。她疲惫地坐下,将一条腿盘起来,这时心脏难受得发胀,好像快要从胸膛里爆出来一般似的。它古怪地轻轻跳着;她的两手冰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沉重地压迫着她。她脸上流露出痛苦和惶惑的神情,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