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www.ddshucheng.com,大宋不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光被隔离的第二天,消息就传遍了临安城。
如此明显的象征性,在对政治极度敏感的临安人眼里,简直就是直接宣布李光的新身份,就连城头的乞丐都猜到了他是主考官。
甚至乞丐们都能说出几件李光的陈年趣事,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他们亲眼见到一样。
于是乎,关于李光的为人习惯,执政理念,很快被人整理出来,刊印发行。
甚至李光曾经写过的奏章不知从哪里流传了出来,一夜之间被士子们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
靠近临安府学的学舍和客栈,这些地方都是学子们集中的地方。临安本地学子都在学舍,外地学子也都选择距离临安府学距离很近的客栈居住。
在这些地方,沿街货郎售卖的货物从日常百货变成了简陋的书册。
各种教辅材料出现的速度,让人叹为观止,简直堪称临安速度。
从印刷的品质就能看出,这是质量不错的雕版印刷品,只一夜之间就能搞到各种资料,并且雕版刊刻,看来各大书商下了不少功夫。
不过当李申之买了一套教辅材料,回家翻看之后,变得大失所望。
盗版毕竟是盗版,缺字少句不说,还有不少张冠李戴的内容。比如有的奏章明明是秦桧写的,却被套在了李光的名头上,甚至还有的印串了页,导致前言不搭后语的,读起来体验感极差。
对于没有一定政治辨别力的人,这样的材料看了还不如不看。看得多了反倒容易误导自己。
……
日子一天一天平静地过去。
岳银瓶的亲戚来了,李申之终于得闲几日。
然而小兄弟只闲了三日,便急不可耐起来,时不时地便会跳动几下,来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
李申之焦急的眼神被童瑜看到了,于是两人便找了间屋子坐下来好好交流了一番。
让李申之惊讶的是,挺着大肚子的童瑜,竟然会那么地敏感,反倒别有一番滋味,着实刷新了他的小知识库。
看来这好几个月的冷落,倒是有些苦了童瑜了。
张葱儿回了茗香苑主持工作,开春之后新茶马上就要上市了,李申之当初给他说的那种鲜茶的制法,终于可以一开眼见了。
张浚这几天很安生,大门紧闭不接客,自己也不到处跑,没有人知道他在家里干什么,都猜测这位张相公在家里享受最后的清闲。
应天府的日子不好过,这是临安官员们的共识,张相公大概是想在苦日子到来之前,好好休整一番。
此外,坊间还盛传官家要从临安城中选派一些官员去应天府,于是所有人都躲得张浚远远的,祈求这位大佬忘记自己的名字。
没有人想去应天府。
好不容易才在临安安顿下来,没有人再想去过颠沛流离的日子。辛苦不说,搞不好还要丢了性命。
与张浚的隐身不同,岳飞最近很活跃。
岳飞四处奔走,忽悠人去应天府,宛如见人就喊“道友请留步”的申公豹一般。
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为自己的女婿铺路,对待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闲职的武将毫不犹豫地答应岳飞,而文官们愿意答应的人寥寥无几。
岳飞倒也不气馁,整日里东转西逛的,好像也不是真的为了女婿铺路,而是故意在临安城里露露脸而已。
至于他打的什么心思,李申之也看不透。看不透干脆就不管了,由他去吧。
过了几天,李申之终于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因为岳飞被发配的事情没人再提,官家不提,朝中的宰执们也没人提。仍由岳飞在临安城里蹦跶,仿佛压根没有发配这件事似的。
倒是有不开眼的小官上书要求对岳飞按律处罚,都被相公们拦了下来,没有上报给官家。
这个不开眼的小官其实也没什么坏心思,他不过是想维护朝廷的法纪而已,并不是真的与岳飞有什么大仇。
也正是因为这点,朝堂的诸位相公们没有把他的奏章递上去,未尝不是为了保护他。
懂法律的人,一定要懂政治,才能正确地使用法律。
若是机械地套用法律,那还要人干什么?这方面来说,儒家思想倒是正好可以作为法条的补充。
只不过若是儒家思想乱用,随意践踏法条的话,那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儒以文乱法。
这个难题商鞅没有解决,王安石也没有解决,直到现代的法治制度才算是勉强解决。
……
李申之在家清闲了几日,眼看他在家躲清闲,又看他忙串联,看来看去把冯益给看上门来了。
冯益的到来让李申之很高兴,不管从身份上来说,还是从情谊上来说,都是李府的贵客。
不管在别人口中,这位冯押班是个怎样的人,在李申之眼中他永远是贵人。
李申之满接满待地把冯益请了进来,让他的老上司反倒有些不自在。
冯益搓着手,越看李申之越顺眼,越来越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大福星:“咱知道申之马上要参加省试,需要静心备考。可是有一事官家实在追得急,哥哥不得不来一趟,还望申之兄弟见谅。”
冯益说话如此客气,李申之却一点都不敢当真,赶紧如以前一般谦谨起来,微微压低了身子,比冯益矮了半头,说道:“冯公这是哪里话。不论到了哪里,我都是冯公手下的一个兵。就算去了应天府当知县,我不还是皇城司的密探吗?除非有一天冯公觉得咱干活不地道,不打算要我这个密探了。”
冯益开心地呵呵笑了起来,说道:“申之这是哪里话,我哪里舍得不要你啊。”
李申之一席话把两人的关系重新拉近,冯益也打消了心中的疑虑,他生怕李申之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得意,越来越不把他这个老上司给放到眼里,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冯益说道:“说来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年前官家曾说过要修御街的事,不知何时可以开始?”
官家曾经跟冯益说过两三次修御街的事,倒是也没有特别地催促。
&nb... -->>
李光被隔离的第二天,消息就传遍了临安城。
如此明显的象征性,在对政治极度敏感的临安人眼里,简直就是直接宣布李光的新身份,就连城头的乞丐都猜到了他是主考官。
甚至乞丐们都能说出几件李光的陈年趣事,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他们亲眼见到一样。
于是乎,关于李光的为人习惯,执政理念,很快被人整理出来,刊印发行。
甚至李光曾经写过的奏章不知从哪里流传了出来,一夜之间被士子们竞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
靠近临安府学的学舍和客栈,这些地方都是学子们集中的地方。临安本地学子都在学舍,外地学子也都选择距离临安府学距离很近的客栈居住。
在这些地方,沿街货郎售卖的货物从日常百货变成了简陋的书册。
各种教辅材料出现的速度,让人叹为观止,简直堪称临安速度。
从印刷的品质就能看出,这是质量不错的雕版印刷品,只一夜之间就能搞到各种资料,并且雕版刊刻,看来各大书商下了不少功夫。
不过当李申之买了一套教辅材料,回家翻看之后,变得大失所望。
盗版毕竟是盗版,缺字少句不说,还有不少张冠李戴的内容。比如有的奏章明明是秦桧写的,却被套在了李光的名头上,甚至还有的印串了页,导致前言不搭后语的,读起来体验感极差。
对于没有一定政治辨别力的人,这样的材料看了还不如不看。看得多了反倒容易误导自己。
……
日子一天一天平静地过去。
岳银瓶的亲戚来了,李申之终于得闲几日。
然而小兄弟只闲了三日,便急不可耐起来,时不时地便会跳动几下,来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
李申之焦急的眼神被童瑜看到了,于是两人便找了间屋子坐下来好好交流了一番。
让李申之惊讶的是,挺着大肚子的童瑜,竟然会那么地敏感,反倒别有一番滋味,着实刷新了他的小知识库。
看来这好几个月的冷落,倒是有些苦了童瑜了。
张葱儿回了茗香苑主持工作,开春之后新茶马上就要上市了,李申之当初给他说的那种鲜茶的制法,终于可以一开眼见了。
张浚这几天很安生,大门紧闭不接客,自己也不到处跑,没有人知道他在家里干什么,都猜测这位张相公在家里享受最后的清闲。
应天府的日子不好过,这是临安官员们的共识,张相公大概是想在苦日子到来之前,好好休整一番。
此外,坊间还盛传官家要从临安城中选派一些官员去应天府,于是所有人都躲得张浚远远的,祈求这位大佬忘记自己的名字。
没有人想去应天府。
好不容易才在临安安顿下来,没有人再想去过颠沛流离的日子。辛苦不说,搞不好还要丢了性命。
与张浚的隐身不同,岳飞最近很活跃。
岳飞四处奔走,忽悠人去应天府,宛如见人就喊“道友请留步”的申公豹一般。
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为自己的女婿铺路,对待他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闲职的武将毫不犹豫地答应岳飞,而文官们愿意答应的人寥寥无几。
岳飞倒也不气馁,整日里东转西逛的,好像也不是真的为了女婿铺路,而是故意在临安城里露露脸而已。
至于他打的什么心思,李申之也看不透。看不透干脆就不管了,由他去吧。
过了几天,李申之终于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因为岳飞被发配的事情没人再提,官家不提,朝中的宰执们也没人提。仍由岳飞在临安城里蹦跶,仿佛压根没有发配这件事似的。
倒是有不开眼的小官上书要求对岳飞按律处罚,都被相公们拦了下来,没有上报给官家。
这个不开眼的小官其实也没什么坏心思,他不过是想维护朝廷的法纪而已,并不是真的与岳飞有什么大仇。
也正是因为这点,朝堂的诸位相公们没有把他的奏章递上去,未尝不是为了保护他。
懂法律的人,一定要懂政治,才能正确地使用法律。
若是机械地套用法律,那还要人干什么?这方面来说,儒家思想倒是正好可以作为法条的补充。
只不过若是儒家思想乱用,随意践踏法条的话,那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儒以文乱法。
这个难题商鞅没有解决,王安石也没有解决,直到现代的法治制度才算是勉强解决。
……
李申之在家清闲了几日,眼看他在家躲清闲,又看他忙串联,看来看去把冯益给看上门来了。
冯益的到来让李申之很高兴,不管从身份上来说,还是从情谊上来说,都是李府的贵客。
不管在别人口中,这位冯押班是个怎样的人,在李申之眼中他永远是贵人。
李申之满接满待地把冯益请了进来,让他的老上司反倒有些不自在。
冯益搓着手,越看李申之越顺眼,越来越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大福星:“咱知道申之马上要参加省试,需要静心备考。可是有一事官家实在追得急,哥哥不得不来一趟,还望申之兄弟见谅。”
冯益说话如此客气,李申之却一点都不敢当真,赶紧如以前一般谦谨起来,微微压低了身子,比冯益矮了半头,说道:“冯公这是哪里话。不论到了哪里,我都是冯公手下的一个兵。就算去了应天府当知县,我不还是皇城司的密探吗?除非有一天冯公觉得咱干活不地道,不打算要我这个密探了。”
冯益开心地呵呵笑了起来,说道:“申之这是哪里话,我哪里舍得不要你啊。”
李申之一席话把两人的关系重新拉近,冯益也打消了心中的疑虑,他生怕李申之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得意,越来越不把他这个老上司给放到眼里,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冯益说道:“说来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年前官家曾说过要修御街的事,不知何时可以开始?”
官家曾经跟冯益说过两三次修御街的事,倒是也没有特别地催促。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