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学校的影响(2) (2/2)
顶点小说网 www.ddshucheng.com,自卑与超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位置,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大脑的构造自然是来自于遗传,然而,大脑对心灵而言,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绝对不是根源,况且,就算大脑受了伤,只要没有伤到我们无法救治的程度,就可以对其进行训练,来弥补缺陷。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就算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我们也不能将这样的现象归结为遗传。我们宁愿相信是因为有一个获得成就的成员刺激了其他人,使他们懂得努力,而家族的氛围也培养了成员的这种优秀品质。所以,当我们发现著名化学家李比希(1eibig)的父亲是一位药房老板时,也不能判断出他的成功是因为得到了这方面的遗传。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家庭环境正好为他提供了发展兴趣的土壤,当他已经对化学非常了解的时候,其他孩子还没有接触到这门学科,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样,莫扎特之所以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也并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对音乐有兴趣的父亲,他的父亲只是希望他可以热爱音乐,并且不断地提供鼓励和支持。从他幼年起,音乐便弥漫在他的整个生活环境里。我们常常发现这些成功的人往往有一个“较早的开始”,他们或者是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或者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将周围发生的事写成文章。他们一直对某种事物饱含热情,并且受到专业的、广泛的训练。他们不会畏首畏尾,只会勇往直前。
如果连教师也相信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某些切实存在的限制,那么,我们就无法期待他能够为儿童解除某些自我限制。如果他对学生说:“你在数学方面没有天分。”他就会感到一身轻松,然而,这样做的坏处是让孩子感觉沮丧。我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在我上学的时候,在几年内数学成绩都是班里的倒数几名,我也认定了自己是没有数学天分的。然而,幸运的是,有一天,我竟然意外地做出了一道连老师都无法解答的题目,这次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之前,我对数学这门课一点兴趣都没有,在那之后,我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训练。最后,我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可见,这样的事情足可以帮我看清特殊才能及天生禀赋的理论存在很大的错误。
就算是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班级中,只要我们努力发掘,仍然可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比起对他们一无所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更能够帮助我们掌握他们。然而,大班教育对于管理来说是不科学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忽略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养了。老师对孩子兴趣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孩子们在几年之中都只跟随一个老师,这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有利。一些学校会每半年更换一下老师,这就剥夺了老师与学生深入了解的机会,老师自然也就无法发现并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假如一位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了好几年,他会更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并且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补救方法,这样有利于将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互助的团队。
对于孩子来说,跳班或者升级是弊大于利的。我们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厚重的希望,他们会觉得有压力。如果一个孩子比起其他同学,在年纪和发育方面都比较快,或许我们可以考虑让他升级。然而,如果这是一个非常团结互助的团体,一小部分学生的成长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好事。如果班上有一些人很出众,其他孩子也会获得迅速的提升,我们不应该扼杀了这种互相学习、整体提升的苗头。我们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多参加其他的活动,并且为他发展兴趣提供更多的机会,如美术等。如果他在这些方面获得好成绩,其他孩子也会对此产生兴趣,并且更加努力。
如果一个孩子被迫留级,那就非常糟糕了。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留级生在家庭或是学校都存在很大的麻烦。或许有少数的留级生不会出现什么状况,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留级生会继续堕落,并且时常制造各种问题。他给同学的印象会变得很糟糕,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是不看好的。我们不能随意地将留级制度废除,这毕竟是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难题。有些老师会趁着假期为差生补习,提醒他们改掉自己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并且让他们避免留级的命运。当他们看清自己的错误之后,就可以在第二个学期步入正轨了。其实,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有效帮助差生的方式,我们放心让他自己努力奋斗的前提,是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客观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之前,在研究根据学生的成绩而将他们分到不同班级的教育制度时,我就看到了一个特殊的事实。我主要是从欧洲得到的相关经验,却不知道这样的经验是否适用于美国。我们发现在所谓的差班里几乎都是出身贫寒和心智低下的孩子,而在所谓的好班里,儿童的家境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那些贫寒的家庭并没有为孩子的教育提前作好相应的准备,他们大多面临着很多的现实困难。这些父母花费在儿童身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甚至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将一个并没有为上学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分入差班是欠妥的。如果一个教师经验丰富,他会知道怎样对这样准备不够的情况进行矫正,比如让他们在优秀儿童的圈子里成长,他们就必定会受益匪浅。相反的,如果将他们分入差班,他们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他们还会受到来自优秀班级的同学的讽刺和蔑视。因此,差班的氛围会让孩子们变得沮丧,并且不敢再勇敢地追求自身价值。
位置,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大脑的构造自然是来自于遗传,然而,大脑对心灵而言,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绝对不是根源,况且,就算大脑受了伤,只要没有伤到我们无法救治的程度,就可以对其进行训练,来弥补缺陷。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就算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我们也不能将这样的现象归结为遗传。我们宁愿相信是因为有一个获得成就的成员刺激了其他人,使他们懂得努力,而家族的氛围也培养了成员的这种优秀品质。所以,当我们发现著名化学家李比希(1eibig)的父亲是一位药房老板时,也不能判断出他的成功是因为得到了这方面的遗传。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家庭环境正好为他提供了发展兴趣的土壤,当他已经对化学非常了解的时候,其他孩子还没有接触到这门学科,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样,莫扎特之所以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也并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对音乐有兴趣的父亲,他的父亲只是希望他可以热爱音乐,并且不断地提供鼓励和支持。从他幼年起,音乐便弥漫在他的整个生活环境里。我们常常发现这些成功的人往往有一个“较早的开始”,他们或者是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或者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将周围发生的事写成文章。他们一直对某种事物饱含热情,并且受到专业的、广泛的训练。他们不会畏首畏尾,只会勇往直前。
如果连教师也相信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某些切实存在的限制,那么,我们就无法期待他能够为儿童解除某些自我限制。如果他对学生说:“你在数学方面没有天分。”他就会感到一身轻松,然而,这样做的坏处是让孩子感觉沮丧。我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在我上学的时候,在几年内数学成绩都是班里的倒数几名,我也认定了自己是没有数学天分的。然而,幸运的是,有一天,我竟然意外地做出了一道连老师都无法解答的题目,这次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之前,我对数学这门课一点兴趣都没有,在那之后,我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训练。最后,我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可见,这样的事情足可以帮我看清特殊才能及天生禀赋的理论存在很大的错误。
就算是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班级中,只要我们努力发掘,仍然可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比起对他们一无所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更能够帮助我们掌握他们。然而,大班教育对于管理来说是不科学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忽略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更不用说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养了。老师对孩子兴趣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孩子们在几年之中都只跟随一个老师,这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有利。一些学校会每半年更换一下老师,这就剥夺了老师与学生深入了解的机会,老师自然也就无法发现并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假如一位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了好几年,他会更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并且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补救方法,这样有利于将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互助的团队。
对于孩子来说,跳班或者升级是弊大于利的。我们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厚重的希望,他们会觉得有压力。如果一个孩子比起其他同学,在年纪和发育方面都比较快,或许我们可以考虑让他升级。然而,如果这是一个非常团结互助的团体,一小部分学生的成长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好事。如果班上有一些人很出众,其他孩子也会获得迅速的提升,我们不应该扼杀了这种互相学习、整体提升的苗头。我们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多参加其他的活动,并且为他发展兴趣提供更多的机会,如美术等。如果他在这些方面获得好成绩,其他孩子也会对此产生兴趣,并且更加努力。
如果一个孩子被迫留级,那就非常糟糕了。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留级生在家庭或是学校都存在很大的麻烦。或许有少数的留级生不会出现什么状况,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留级生会继续堕落,并且时常制造各种问题。他给同学的印象会变得很糟糕,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是不看好的。我们不能随意地将留级制度废除,这毕竟是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难题。有些老师会趁着假期为差生补习,提醒他们改掉自己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并且让他们避免留级的命运。当他们看清自己的错误之后,就可以在第二个学期步入正轨了。其实,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有效帮助差生的方式,我们放心让他自己努力奋斗的前提,是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客观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之前,在研究根据学生的成绩而将他们分到不同班级的教育制度时,我就看到了一个特殊的事实。我主要是从欧洲得到的相关经验,却不知道这样的经验是否适用于美国。我们发现在所谓的差班里几乎都是出身贫寒和心智低下的孩子,而在所谓的好班里,儿童的家境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那些贫寒的家庭并没有为孩子的教育提前作好相应的准备,他们大多面临着很多的现实困难。这些父母花费在儿童身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甚至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将一个并没有为上学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分入差班是欠妥的。如果一个教师经验丰富,他会知道怎样对这样准备不够的情况进行矫正,比如让他们在优秀儿童的圈子里成长,他们就必定会受益匪浅。相反的,如果将他们分入差班,他们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他们还会受到来自优秀班级的同学的讽刺和蔑视。因此,差班的氛围会让孩子们变得沮丧,并且不敢再勇敢地追求自身价值。